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朱婷 崔曜 齐岚森
“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3月28日,万州区五桥街道五间桥社区,记者在回访投用后的五桥河防洪工程时,社区居民李全谋高兴地说。五桥河曾是一条“水患之河”,每年汛期都让周边群众提心吊胆;随着防洪工程建成并发挥分洪减灾作用,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只是重庆有效防范自然灾害的一个缩影。
2024年,重庆开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延伸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市域本质安全水平,让城市安全更有“韧性”。

“硬核”工程分洪
五桥河告别“水患之痛”
“每年汛期,五桥河都会或大或小地涨洪水。最吓人的那一次,眼看着洪水一下子涨上来,几分钟就淹到了三楼。”回忆起2023年7月的那场洪水,李全谋仍记忆犹新。
当年7月3日至4日,五桥河流域洪水最大涨幅近12米,流域受灾群众1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3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
为彻底解决该流域防洪问题,洪水退去的第二个月,当地就开工建设五桥河防洪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工。
去年7月11日清晨,五桥河水流突破每秒213立方米,形成入汛后第一个洪峰。上涨洪水汹涌袭来,在防洪工程控制堰、侧堰调节作用下,超限洪水被迅速引流到分洪隧洞排泄,五桥老街段安全平稳行洪,五桥河流域人员无需转移,确保了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次汛期“首考”中,该防洪工程交出满意答卷。
除了防御基础能力的提升,要“跑赢”自然灾害,高效的监测预警也必不可少。
“如同多了一双眼睛,时刻帮我们盯牢‘心腹大患’。”3月26日,武隆区羊角街道新坪村一处山体滑坡隐患点,随着应急叫应装置的投用,附近村民更安心了。装置集成有高音喇叭、高清摄像头、卫星发射接收装置、太阳能供电板等,可实现“急时”预警叫应、“平时”宣传教育。

3月26日,位于武隆区羊角街道的市应急管理局防汛“应急叫应终端”。记者 齐岚森 摄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监测减灾处处长汪浩介绍,聚焦各类自然灾害隐患点,目前全市已安装完成1384套“应急叫应装置”,并于汛期前投用。
装置的背后,是全市“自然灾害防减救”数字应用。该应用接入3.2万个风险隐患点位、102万余名各级各类应急责任人、1130支救援队伍等数据,具备暴雨风险态势、小流域洪水推演、灾情影响分析、群众转移评估等功能,可将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资源调度效率提升150%。
智能监测“加持”
地下“有限空间”隐患精准防控
对许多人来说,化粪池附近地下“有限空间”,隐秘又陌生。可它们却默默保障着城市生活有条不紊。
然而,这个“小空间”因容易积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或氧含量不足,存在中毒、缺氧窒息、燃爆等“大隐患”。
如何做好地下空间的安全监测?
4月2日,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外形酷似“大白”的机器人正投入工作。它是一款化粪池智能管控设备。而在重庆高新区西永街道西园二路乡贤公园,融合了光学传感、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化设备也在运行。
它们虽长相不一样,可功能类似:均可实现对甲烷、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4种气体危险源的浓度智能监测与精准控制。当气体浓度出现异常、触发报警时,智能设备会迅速开启自动干预机制。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这两种设备采集到各类数据,实时同步至系统平台,电脑端、手机端均可查看,确保随时掌握化粪池的安全状况。
以智能化手段加强化粪池监管,在我市正形成常态。
去年,江北区新增50套化粪池在线监测设备,全区运行设备总数达到2132套,基本实现化粪池智能监测全覆盖,大力提升辖区化粪池危险源智能监测系统覆盖率。
北碚区聚焦“化粪池监管一件事”应用,通过对全区2400多座化粪池进行建档赋码,赋予每一座化粪池“唯一的身份标识”,达到对化粪池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潼南区强化商圈、广场、农贸市场等重点人流密集区域的监测管理,接入智能监控平台和移动巡检终端应用,实现对化粪池风险隐患实时监测预警。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下“有限空间”安全监测整治工作是重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运维管理,让市民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
化工设备升级
青蒿素生产更安全更高效
“以前,我们都是纯手工操作,不仅存在被烫伤的可能,还容易引发火灾。”4月9日,黔江区,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蒿素生产一线,车间主任罗建军回忆起以前的场景,神情严肃。提到现在的生产情况,他马上舒展眉头:“现在,生产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和远程化控制,基本不再纯手工操作了,安全有了保障!”
治病救人的青蒿素,怎么会成为让人惧怕的风险隐患呢?
实际上,青蒿素的生产,需要用到多种危险化学品作为提取溶剂。罗建军说,青蒿素生产线一些老旧的设备常年被蒸汽腐蚀后,存在泄漏的情况。工人纯手工操作,不仅自己可能被烫伤,设备损害后,还可能造成化学溶剂泄漏,甚至是更严重的事故。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消除安全隐患。”2023年12月,公司投资600万元开展部分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针对青蒿素生产线,专门开展了安全环保隐患整改及数字化建设。
“我们用两台热效率更高的纯电浓缩设备,替换了车间6台热效率低的单效浓缩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和可视化管理。”梁颖说,更新改造后,生产线上的员工变为了巡检,降低了生产风险。
设备的更新,生产成本较之前降低超过22%,每年还减少挥发性污染物排放约100吨。
这只是我市开展化工装备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缩影。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有效减少生产环节风险,我市积极推进化工装备设备更新。对涉及全市的191家生产、储存危化品企业开展调研摸排,制定淘汰设备、鼓励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支持政策等“三张清单”,推动化工企业工艺装备迭代升级。目前,全市持续深化化工园区整治提升,8个化工园区中已有5个园区成功创建D级(低风险)园区,3个园区达到C级(一般风险)标准。
另外,化工装备设备更新改造行动,也带动了部分企业主动升级改造。重庆鹏凯精细化工主动投资1000余万元,升级改造9套鼓励类设备;重庆兴发金冠化工开展安全风险研判,主动投资330万元完成未纳入淘汰名单的10个储罐升级改造,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新闻多一点>>>
全市已指定临时应急避难场所2.56万个
纳入“数字应急”实现动态更新
2024年,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部署要求,重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开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同时,重庆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延伸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
在“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中,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成功应对2008年以来最强特大暴雨、历史最长持续77天特重高温,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森林火灾和森林受害面积分别下降81.5%和96%,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设施损毁。
另外,我市完成全市域4208个小流域应用场景建设,进一步摸清了小流域地灾风险源。全市已指定临时应急避难场所2.56万个,并纳入“数字应急”实现动态更新,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就近避险转移问题。
原稿点击:除险固安重庆探索③|两个“三年行动”让城市更有“韧性”-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