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2100万吨/年,综合利用率达到53%,较“十三五”末提升25个百分点;投运工业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坑回填修复治理等5项地方技术规范,累计建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20个;创新推行“精准监管+暖心服务”模式,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行政审批时限压缩50%……

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固废产生量逐年增加,面对固体废物治理难题,近年来,全市坚持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按照“减增量、去存量”思路,突出综合利用导向,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赋能、链条延伸、服务升级等多项举措,持续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固体废物“变废为宝”,为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先行筑牢绿色发展根基。榆林先后出台《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重点方向,从规划引领、简化审批、税收支持、财政奖补、产品推广等方面推进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严格固废管理目标,确定了2024年、2025年全市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不低于53%、60%,历史贮存量有序减少的年度目标,同时细化分解固废治理任务,进一步夯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同时,坚持技术创新引领,上线运行工业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370家重点产废企业和165家利用处置企业实施数字化监管,规范工业固废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工业固废环境管理信息化、实时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确定了建工建材、回填充填、高质利用和跨产业链接等4个方向,全市共确定了82户固废重点管控企业名单和35个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目前累计建成20个示范项目,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2100万吨/年。借鉴内蒙古经验开展工业固废协同矿山修复试点,榆阳、府谷等地4个项目已投入运营,新增处理规模6500万立方米。
此外,以柔性监管护航产业生态优化,创新推行“精准监管+暖心服务”模式,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行政审批时限压缩50%,2024年累计办理危废跨省转移审批75件,协调贵州、内蒙古等多地生态环境部门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指导4家经营单位高效完成许可证变更。
在强化非现场执法方面,榆林运用在线监测、走航车、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开展专项检查,并对管理规范的守法企业则最大限度减少干扰。结合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利剑治污”等工作,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县区、重点项目专项执法检查和大排查,督促涉废企业严格执行排污许可、环保“三同时”等制度,严厉打击固废违规处置、非法倾倒等违法行为,保持环保高压态势,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