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狂飙多年后,无人驾驶终于跑到商业化运营的临界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落地满2年,《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本月起施行。越来越多城市迈出无人车“合法上路”第一步,而研发多年的上下游企业,对于商业化运营更显迫切。
日前,以“加速推进智能网联车及无人驾驶装备创新应用落地实施”为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自贸区金桥片区工委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召开座谈会。一边是技术创新,另一边是安全底线,无人车上路的“两难”如何破解?数据积累、场景开放、规模应用……各方逐一厘清瓶颈难题,也为法规政策的修订提供有益思路。
数据积累:不止于“熬里程”
倘若将两辆无人车放在你面前,一辆车稳稳行驶了一万公里,大多是普通天气和场景;另一辆车行驶了1000公里,却扛住了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的考验。绝大多数乘客或许会选择后者。
然而现实是,大部分无人车仍在“熬里程”。

图为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测试中。/文汇报记者张伊辰摄
“从道路测试、拿到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到获得示范运营类资质许可,车企通常需要熬过3年的周期。”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官黄涵涛抛出困惑。即便企业好不容易闯关成功,走到商业化应用这一步,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接收一台跑了近1万公里的“旧车”?根据现行规定,无人车牌照与车辆编码绑定,企业交付的无人车必须是在测试场景中跑过的那辆。
从安全管理角度来说,以里程数为标准,为车企划定“准入门槛”容易理解。但里程数达标,是否与绝对安全画等号?上海几何伙伴智能驾驶有限公司公共关系经理朱逸婷并不这么看。目前,各类软硬件测试对场景库的覆盖有限。尤其是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企业对此掌握的数据不多。
朱逸婷的困扰并非个案。在积累大量结构化数据后,更多创新企业亟待“解锁”极限场景,测试无人车的性能极值。简单理解,摸清系统的“能力边界”。“能否根据上海的城市生命体征搭建出特色场景?”朱逸婷建议,结合上海的地域特点、气候特征搭建更趋近于真实的测试场景,让企业跑出高质量数据。
相关部门已有不少探索。近日,浦东新区新增开放583条自动驾驶测试道路,不仅覆盖金桥、张江、临港等核心区域,也覆盖了城市主干道、产业园区、港口码头等多种场景。至此,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之一。
开放场景的基础上,“无人车”的智慧也仰赖于数据的共享共用。试想这样一幅场景:道路上突发交通事故,无人车尚未“看见”,却能提前数百米从系统中收到事故提醒,主动绕行。
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金桥向相关企业开放175个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数据。业界期待,这类试点能继续扩围,比如进一步共享事故警情等交通数据,让“无人车”从海量数据中跑出更优路线。
示范运营:统一接口是关键
“从道路测试到生产应用,目前正积极筹备示范运营。”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瑜剧透了最新进展。数据显示,该区域内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累计测试里程超18万公里,无人装备测试里程超过4.5万公里。
商业化运营在即,不少企业仍有现实顾虑。

图为不少创新车企酝酿商业化运营。/文汇报记者张伊辰摄
“唯有摊薄单车运营成本,才能实现项目商业化盈利,这背后需要规模化量产支撑。”黄涵涛希望,在约定规模数量、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企业申请无人出租车运营许可。企业可在划定区域内实现“商业闭环”,并以成功范例吸引更多拥有资源实力的后来者入局。
“能否向创新企业开放更多C端场景?”朱逸婷建议,向试点企业开放核心商圈停车场景。比如,由政府牵头改建一批停车位,并统一支付、监测等系统接口,让更多企业便捷地找到应用场景。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标准规则的重要性。
成立迄今8年的上海恩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精耕汽车零部件领域,始终聚焦一件事——如何在复杂路况和场景下确保车门安全打开。此前施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相关国家标准中将自动驾驶分为6级。其中,L0至L2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执行接管;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
“当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到来,汽车方向盘会被逐渐取消,车内空间布局也将彻底改变。”该企业市场负责人姜明浩解释,不久的将来,人们能通过简单语音、手势控制车门。目前,其参与了多家龙头车企的智能驾驶项目,但由于行业标准并未统一,各企业接口、协议有所差异,导致项目开发周期慢、效果偏低。
“当无人车飞驰到一定规模量级时,政府部门要及时跟上创新需求变化。”座谈会上,有企业代表认为,应尽快修订相关规定,支持有能力的创新车企独立开展更大范围的示范应用等。此外,还要加快与其他省市在测试里程、标准规则等方面的互认衔接,避免资源浪费、重复投入,也通过降低时间、资金成本,加速创新车企跨区域部署,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原标题:《无人车上路“两难”如何破解》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占悦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