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正日益凸显。
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西安市委会副主委李东霖提交《关于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提案,提出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四大举措,以期改善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

人才困境凸显发展短板
当前西安市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8400人,呈现"三低一高"特征:护理员以40-50岁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为主,年轻从业者占比低,流动性大;薪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培训体系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外部培训,覆盖面有限;职业发展空间小,技能等级与职称、学历衔接不畅,难以吸引专业人才长期从业;在护理服务标准、价格等行业标准不清晰。
"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职业吸引力弱"的现状,使得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遭遇瓶颈。

系统方案破解人才困局
针对行业痛点,李东霖委员提出"四位一体"解决方案:
一是构建多元培养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建立"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并吸引退休医疗、社工等专业人员转岗养老行业,发展“时间银行”制度,鼓励低龄老人积累服务积分兑换未来养老资源。
二是完善培训与评价机制,开发失能照护、健康管理等专项课程,并设立继续教育补贴。推行"新八级工"职业等级序列,实现技能等级与职称学历互认。严格审核培训机构资质,从业人员需通过统一考试方可持证上岗。
三是优化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并支持一线护理员参与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制定行业收入指导价,并落实护理员薪资待遇水平,对非营利机构从业者给予3年岗位补贴。推行“年轻时服务积分,年老时享受服务”的公益互助理念。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与行业监管,设立专项财政支持偏远地区培训点,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服务积分+荣誉表彰"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李东霖表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老龄化挑战、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西安市需通过教育培养、职业激励、政策保障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逐步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有尊严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托起幸福晚年。
华商报 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