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什么压力一大就胃疼?身体这个“秘密通道” 90% 的人不知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8:52:00    

今天是4月9日“国际护胃日”。胃,是个很多人关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恶心……这些常见的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坏了”“没吃饱”“吃太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真正让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可能是情绪、压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确实存在一条神秘的“隐形通道”,它让情绪波动影响胃的功能,也让胃的不适反过来扰乱情绪。那么这条连接大脑与肠胃的通道,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何一次情绪波动就能影响到我们的胃?

胃和大脑之间 存在着一条“隐形通道”

胃真的能“听得见”我们的情绪。

2011年发表于《自然评论-神经科学》的一篇综述,总结了大脑和胃之间有一条双向通信通道,被称为“肠–脑轴”,它的核心构成包括: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肠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与副交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以及肠道激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在这套系统中,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可谓密切无间。情绪波动,比如压力、焦虑或愤怒,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这些区域通过交感神经和HPA轴迅速将“情绪信号”传导到胃部,引起一系列变化,比如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的加快或减缓、括约肌张力变化等。

更有趣的是,信息并不是单向传递的,胃也会“回话”。一篇基于跨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胃里的感受器和肠神经系统能感知化学物质、压力、疼痛等信息,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将这些信号反馈到大脑。这种“上行通道”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警觉水平,甚至决策和记忆。

例如,研究发现,来自肠道的信号会被传送至大脑中与情绪、动机和决策相关的区域,如前脑岛、前扣带回、眶额皮质等,从而调节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倾向。

这种双向通道解释了很多常见现象:压力大会胃痛、心烦意乱时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时容易便秘,甚至“靠肚子感觉做决定”的直觉反应,其实也可能是肠–脑通信在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大脑和胃之间的这条通道就像一条双向高速路,连接着大脑和肠道。当你感到情绪紧张时,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把这些情绪“传达”给胃,影响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甚至引发胃痛、反酸、腹泻等不适。反过来,肠胃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情绪。比如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能让人情绪低落或焦虑。

简单来说,你的情绪可以“伤胃”,胃不舒服也可能让你“心情差”。

压力下 胃真的会“变形”

当我们承受压力时,大脑不会独自受累,肠胃往往是最早“出镜”的器官之一。别看它沉默寡言,一旦情绪紧张,胃真的会在身体里“变样”。

爱尔兰科克大学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一篇专题综述性论文,总结了急性与慢性心理应激对胃的影响:

1、胃酸分泌异常

在急性压力下,大脑会释放一类叫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物质,它能直接影响胃酸的分泌功能。这种紊乱可能导致有些人压力大时胃酸过多,出现反酸、灼烧感,也可能让另一些人分泌不足,影响消化。

2、胃蠕动功能的变化

压力激活的交感神经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削弱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让胃“懒”下来。胃排空变慢,食物滞留更久,就容易觉得胃胀、消化不良。在一些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会诱发结肠的异常收缩,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多甚至腹泻。

3、食欲受到影响

除了胃酸和蠕动,食欲也会受到压力“操控”。在急性压力下,部分人会出现“食欲丧失”,这是因为大脑优先启动应激通路,抑制非紧急的摄食行为。而在慢性压力状态中,某些人则可能出现“情绪性进食”,因为压力会影响肠–脑信号通路中的饥饿激素与奖励机制,促使人通过进食缓解情绪。

4、胃肠道出现“结构性变化”

如果压力是短暂的,身体还能自我调节;但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胃肠道会逐渐出现“结构性变化”,可能诱发胃呈现“内脏高敏感”状态,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胃痛、胀气、恶心等不适。

一句话总结:情绪压力并不是“气你一下就完事儿了”,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急性压力,还是日积月累的慢性压力,它都会通过复杂的神经和激素网络,真实而持续地改变你的胃,从酸、动到饿,全方位“变形”。

如何保护我们的“情绪胃”?

既然情绪压力真的会让肠胃“受伤”,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情绪靶器官”呢?

第一步,是识别并正视压力源,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管理压力,不只是“想开点”,而是对肠胃健康的实质保护。

第二,增强对身体内部状态的觉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提升这种身体觉察力,让我们更早觉察到身体的“预警信号”。

第三,要照顾好肠道微生态。保持膳食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与发酵食物,有助于稳定菌群,从源头“调节情绪”。

说到底,保护“情绪胃”,不仅仅是吃得健康,更是活得不焦虑。与其让肠胃默默承压,不如主动出手,为它减负。

胃从来不是独立工作的,它既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你情绪的“受害者”。

当你焦虑、愤怒、委屈时,它比你更先感知到。所以,别再把胃病全怪在“吃错东西”上了。有时候,它只是帮你承担了心里的“过量负担”。

从今天起,学会照顾胃,也是在照顾你的情绪。别硬撑,也别忽视,那些藏在肚子里的压力,也需要出口。

(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赵汗青

相关文章

  • 健康夜话 | 照护者也需得到喘息和照顾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赵忻怡本期推介电影:《女人,四十》《女人,四十》是中国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经典作品,于1995年上映。该片的主人公是一名中年职业女性阿娥。她是精明干练的业务主任,但因为电脑浪潮袭来,突然面临工作中的危机。她是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但因公公患上老年痴呆,“上有老下有小”的挑战
  • 肝有没有癌变,皮肤就知?肝癌患者,晚上睡觉一般或有3个异常 今天我得跟大伙好好唠唠肝癌这可怕的疾病。咱们身体里的肝脏,那可是个 “大忙人”,代谢废物、合成蛋白质、储存能量,这些活儿它样样都得干。可一旦肝脏出问题,尤其是患上肝癌,那对身体的影响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癌在早期的时候,症状特别不明显,就像个 “隐身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在身体里搞破坏。但别
  • 心理赋能正当时 乘风破浪向高考——图们市第二高级中学举办2025届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为有效缓解高三学子备考压力,科学调适应考心态,4月7日,图们市第二高级中学特邀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专家,为2025届高三学子带来“从容追光,智慧生长”主题心理辅导讲座。专家领航,解码压力管理密码。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延边大学资深心理教师,陈老师以沉浸式冥想训练开启课程,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技术带
  • 智平方邱巍:具身大模型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技术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郑棋文 王宇】具身大模型的加持,对人形机器人意味着什么?4月10日,国内较早具备全栈AI系统能力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邱巍在接受大河财立方专访时表示:“具身大模型(Embodied AI)就像机器人的大脑,是推动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技术。”邱巍认为,
  • 莲嶝大桥主桥下部完成结构施工 来源:台海网台海网4月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雪梅 通讯员 唐云梅)4月8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浇筑,厦门翔安机场片区莲嶝大桥项目取得新进展——莲嶝大桥货运通道17号主墩全部浇筑完成,标志着莲嶝大桥主桥下部结构施工全面告捷,正式迈入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中铁一局厦门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
  • 为什么压力一大就胃疼?身体这个“秘密通道” 90% 的人不知道! 今天是4月9日“国际护胃日”。胃,是个很多人关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恶心……这些常见的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坏了”“没吃饱”“吃太多”。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真正让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可能是情绪、压力?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确实存在一条
  • 护好胃,真的能让你瘦下来!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减肥和护胃常常被当成两个毫无关联的目标。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紧密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胃部健康与体重管理之间的神秘面纱,看看护好胃是否真的能帮助我们减肥。01胃健康:掌控食欲的神秘 “遥控器”胃不仅仅是食物的“中转站”,它还与我们大脑的食欲中枢有着紧密联系。胃的饱腹
  • 科学减重  “人人有责” 来源:中国科学报■杨华《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