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香港与广东东莞,相隔一百多公里。一百公里割不断的情愫,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全面通水。60年来,东江水从东深供水工程取水口——东莞市桥头镇一路奔流,源源不断注入香港供水系统。
开山劈岭解水荒
东莞市桥头抽水站是东深供水工程最早的起点,年过八旬的桥头镇居民莫康平曾在这里参与工程建设,这是他一辈子的骄傲。
时间回到1963年,香港遭遇罕见大旱,严重缺水。“我的姑姐、舅舅、表弟、表哥都在香港,同胞们没水喝,我很心急!”莫康平时刻关注着香港亲人的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心系香港同胞饮水之苦,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线开工。工程需兴建8个电力抽水站,将东江水提升,接入香港木湖抽水站。在那个缺机械、少技术的年代,面对工程时间紧迫、施工面大、技术要求高的难题,建设者们只能通过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等方式,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
得知工程开工,莫康平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希望早日帮助香港同胞渡过难关。他清晰记得,虽然当时施工现场技术条件落后,但是大家不畏艰辛、干劲十足。“首期工程都是靠我们的双手,凭着一把锄头挖土、一担簸箕挑泥,大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没有人去计较做工的报酬。”
据水利部统计,从1964年2月动工到1965年3月建成通水,东莞出动1万多人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之所以能够在短短1年内顺利建成,离不开东莞的无私奉献。工程沿线百姓舍弃家园、主动搬迁,广大群众不计报酬、奋战一线,东莞各级政府鼎力支持、大力协调,为工程顺利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广东省水利厅原负责人动情地说。
“功勋水”重焕光彩
流经东莞48公里的石马河,曾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主要输水渠道。工程建设前,石马河的自然流向是从南到北注入东江。为了将东江水引入香港,工程建设者在石马河上建成8个梯级抽水泵站,实现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誓言。
“我们改变了河道治理和水环境整治独立治理的传统做法,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为导向,提出综合性、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措施。”东莞市水务局局长陶谨说。
“河长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加强河道管理,加大‘清四乱’和‘五清’专项行动力度,全面清理沿河岸外延6米范围内一切违法搭建、种植、养殖活动。”东莞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郑铁钢介绍。
“河长负责的河段出现任何问题,河长必须出面协调解决。”东莞市樟木头镇水务工程运营中心主任黄培真说,在“清四乱”专项行动中,河长必须做好劝导工作,并且协调多部门帮助居民恢复正常生活。
行政管理和专业治理相辅相成,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2019年是我们治污攻坚的关键一年,实现了当年中标、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达标。”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石马河总包部总经理李彬介绍,我们贯彻中国电建“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治水思路,紧抓电建治水“六大系统(雨污分流截排管控系统、内外源污染管控系统、工程补水增净驱动系统、生态美化循环促进系统、河湖防洪防涝与水质提升监测系统、水环境治理信息管理云平台系统)”指导施工,解决传统工程设计施工脱节问题,全方位促进工程建设高标准、高效率推进。
幸福河湖展新颜
黄昏时分,石马河畔的竹塘水闸公园,居民刘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在这里玩耍:“这几年河里的水变清了,公园也建起来了。小孩有地方可以玩,大人也有地方锻炼,变化很大。”
为打造人与水互动、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水利文化综合型公园,公园所在的东莞市凤岗镇充分发挥河长牵头统筹、协调督导作用。

东莞市凤岗镇竹塘水闸公园。受访者供图
“相关河长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参与其中,根据责任河道存在的短板以及周边居民反映的意见,提出针对性修改意见。”凤岗镇水务中心副主任何奕锋介绍。
从竹塘水闸公园一路向北,石马河流经东莞市清溪镇长山头村。三面临河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河水清清、绿草悠悠”的美景,也带来了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新机遇。
“石马河综合整治后,河水变清了、河岸更美了,全村群众发展的劲头更足了。石马河畔,翠山碧水,自然风光盛美,让现代化产业园区落户水到渠成。石马河是安全河、生命河,更是造福群众的幸福河!”长山头村党总支书记殷勇强感慨万千。
如今的石马河碧树倒映、清波微漾,黑天鹅结对造访、白鹭成群觅食,市民群众在河边惬意地散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石马河畔徐徐展开。昔日的“功勋水”蜕变成了如今的幸福河。

石马河旗岭水闸处白鹭纷飞。受访者供图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