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 吴思娴 摄影陈鸿
这是始建于东汉的括苍古道,古处州先人以刀劈山林开路、取山石为阶,青砖墁道铺筑路面,杂草连着红泥延蔓,路途多陡峻、越山脊,概一米余宽,呈之字上行,登高有踏云之势,依山而建的羊肠小道从脚下蜿蜒向远方。
古道即是古代公路。现代学者陈志岁在《古道歇棚记》中有一语:“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在浙江丽水,至今仍有保存较好的古道30条约3400公里,括苍古道、婺处古道、伯温古道……它们布满大山、穿越森林,是中国古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兴盛年代甚至维持着“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繁荣景象。
站在古道的起点,也是站在丽水人走出深山的起点。从这条路出发,丽水人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这条路之后,一条条更宽广的道路被丽水人打通。如今,千年古道上依然有骡马运货;而不远处,亦有大桥横架、高铁飞驰。交通发展承载着经济民生和历史脉络,敲开了群山紧闭的大门,流动了山内人对山外的向往。

考察团重走括苍古道
1 古道悠悠通新路
丽水人对古道的感情深厚。“九山半水半分田”准确地概括了丽水山高林密、不利交通的自然环境,大山束缚了丽水人闯荡世界的脚步,却又是不可割舍的家园,于是在古道沿线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如我国青瓷史上的名窑——龙泉窑遗址,迄今1400多年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被誉为“雾中桃园”的明代古建筑——景宁时思寺等。
青石板路,崎岖难行,马不容鞭,却勤恳地沟通着丽水与外界,记录着过往千余年的风尘仆仆。丽水人世世代代穿越在这条起伏不平的小道上,一根扁担,一只草帽,翻山越岭,为着更好的生活。


从前的括苍古道(图源丽水交通)
东汉时初建,至南北朝时期,括苍古道就已经有了通往福建的道路;到了唐朝,古道被列为驿道,已经能够通往现在的台州和金华永康;宋代因为建都临安,浙江的古道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括苍古道被列为通京大道,石砌路面就是在那时铺就的,还为来往行人安置了可供休息的石板石凳;元明清三代,古道都被列为驿传栈道。
直到1934年丽水公路修通以后,括苍古道上人流才慢慢变少,渐渐变成现在曲径通幽的山间古道。岭上再无远道过客。边行古道边向外望去,可见竹林、田地和错落的屋舍,风光秀丽,多了一重桃源之趣。时而偶遇几匹骡马驮着货物过路,或是在路旁惬意悠闲地食草歇息,得以从中瞥见古道千年沧桑的余晖。


如今括苍古道上的风光
“隘头半天高,桃花云里开。”
这是形容括苍古道桃花岭路段的地势之险峻,景色之秀丽。
相传在隋唐时代,有一位善士冯大杲开凿了这段路,叶适有诗:“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宋时,桃花岭曾是南方七省通京官道的必经之路。走在这旧时的官道上,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曾经有过的热闹和喧哗。
就在这最为险要的桃花岭,一条崭新的公路通车了,滴双线——浙江省“四好农村路”交旅融合优秀案例公路、丽水市“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
滴双线是丽水市区通往仙渡乡的交通主干道,起点位于仙渡乡滴水岩村,终点位于雅溪镇双溪村,中间还串联了5个革命老区村,全长约14公里。
每逢春日,滴双线周边总会迎来春日独有的浪漫:桃花竞相开放,将沿途田野山林染成粉红色的海洋。一路繁花,绽放出新的生机。

滴双线上的桃花(图源丽水交通)
2 老街古村焕新颜
“春来赏花,夏来品桃!”仙渡乡乡长吴昊为仙渡桃产业感到骄傲。
桃花已经成为仙渡乡的“金名片”,既营造了绿色生态美丽环境,还为乡村带来了可见的收益。满载游客的大巴与运输水蜜桃的冷链车交错而行,在“红绿金”融合共富路的带动下,仙渡乡桃树种植面积达到6800余亩,仅水果生产就达到3480余万元的年产值;每年春日,还有不少游客来仙渡乡赴一场“桃花节”之约,美丽农村路带动了旅游经济效益,也集聚了人气和财气。
和合古街是仙渡乡的另一处“网红”街。
在滴双线修通之前,和合古街是乡民前往城区的必经之路。如今,交通文化与传统特色相融,作为村民生活珍贵的记忆见证,古街成为了交旅融合示范点,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活力。
汝南旧居等一批明清古建筑深藏于此,行走其间,仿佛可以看到从前车马往来的熙攘景象。其中一座建筑门头上书“南山拱秀”四个大字,这是清末教育界名士周昭德故居,如今改建为非遗传习馆,向游客们集中展示仙里马灯、木偶戏、婺剧、普慈庙会、仙渡吹灯等非遗项目及民风习俗。村民乡亲不定期组织年货集市、舞板龙、写春联、表演木偶戏等多种民俗活动。漫步古街,可以品尝到共富农产品和本地特色传统美食。
赏桃花、走老街、体验非遗,和合老街用新的方式连接着仙渡与远方。

和合老街(图源丽水交通)
“桃花岭驿站所在的村子,原本是我们乡最后一个村,村民出行很不方便,要走很远的路,现在公路修起来,村子变成了出入口,最后一个村成为了第一个村。”谈及公路为自家乡村带来的变化,吴昊很兴奋。
他所说的桃花岭文明公路驿站,已经成为莲都的网红打卡地,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大量骑行者纷至沓来,年客流量达5万人次,产生年效益近6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年收益10余万元。
滴双线“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串联起桃花岭文明公路驿站、滴水岩生态公园、甘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南山拱秀非遗展示馆、北乡革命纪念馆、和合古道、精品桃园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绿色生态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四好农村路+红色文化”、“四好农村路+生态农业”、“四好农村路+特色旅游”的有机融合。
“村子生活改善了,日子有盼头,老百姓都说修路修到心坎里了。”吴昊说。


滴双线(图源丽水交通)
像这样因为交旅融合而焕发新光彩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丽水,不仅“四好农村路”风光秀美,“美丽航道”同样引人入胜。
仲春时节,草长莺飞,古堰画乡游人如织。李清照笔下的舴艋舟,漂荡在瓯江之上;行走在堰头古村、大港头古镇的游客们,如在画中游。
古堰便是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自流灌溉碧湖平原约6万亩良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通济堰所在堰头村历史悠久,拥有千年通济堰、千年古道、千年古樟树、千年古村落、千年古石函等“五个千年”。
瓯江流经堰头,宋元以来航道繁华、商船如织,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船帮文化,独特的瓯江帆船、竹排、船帮会馆、造船技艺、唱船戏、闹荷船、走河灯、拜夫人等民俗风情在此仍保存完好。
美丽航道与千年古镇相结合,如今的古堰画乡成为踏青郊游的好去处,还因为独特的风光而作为影视剧拍摄地,吸引更多人前来打卡。水上“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持续释放着活力。

通济堰

瓯江美丽航道
3 交通精神代代相传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丽水交通人凭着这股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大道通达、山乡巨变的壮阔历程。他们如同拓荒者,将曾经阻塞难行的小路,一步步拓展成宽阔美丽的通途,让交通的活力在山水间奔腾涌动。
“我愿做一颗闪光的铺路石,坚定信念,照亮理想,努力实现最美的‘公路梦’!”这是一名普通养路工的宣言,也代表了每一位丽水交通人的夙愿。
1996年,聂如伟接过父亲手中的扫帚与铁锹,成为了丽水市直属公路港航管理中心(原丽水市公路管理处直属公路段)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的一名养护工人。带着父亲的嘱托,23岁的聂如伟开始了“以公路为家,与砂石、尘土、沥青相伴”的日子。这一接手,就是近30年的坚守。
聂如伟至今记得自己第一天上岗的情景:天蒙蒙亮,走上砂石铺就的路面,一有大型车辆开过,就会带起尘土把天空染成灰黄色。“那个时候,砂石路还很多,路面破坏、毁损和出洞的情况特别严重,需要我们及时修补。”

工作中的聂如伟(图源丽水交通)
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一切都靠人工完成。一根扁担、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辆斗车。聂如伟的养路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聂如伟始终坚信养护公路必须有知识、懂技术,于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自学理论、自学外语。年复一年,他用一项项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提高了公路养护的工作效率,他参与研发的“双控式LED智能化隧道照明节能控制技术”,节能效果就达到65%以上,被广泛运用到隧道中,自主钻研改造沥青拌合楼回收粉处理系统、改进坑槽修补方法、改良手提式割草机等10多项技术革新,在照明节能、污染减排、节省人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30年来,聂如伟用亲身经历见证着丽水公路的发展。

丽水公路发展历程
1978年前,丽水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2002年12月28日,金丽高速公路通车仪式启动,丽水结束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到2007年,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丽水公路总里程由4365.3公里增长至10685公里,公路通村率由48.81%提升至84.6%。现如今,丽水已然做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康庄公路”,“高铁时代”“航空时代”相继而来,“铁公水空”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呼之欲出。
聂如伟也从一名普通的养护工成长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最美养路工,荣获了包括浙江工匠、省党代表,亚运火炬手等十多项省部级荣誉。以他名字命名的“聂如伟工作室”也荣获了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劳模创新工作室,他的团队以传帮带的方式,持续培养着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型人才,并将坚持不懈、奋发开拓的公路精神传递下去。

聂如伟工作室
“丽水的交通文化是山地文明与河流文明的结晶,从古道蹄印到高铁飞驰,从木帆摇橹到跨江大桥,每一次交通方式的革新都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形态。”一位中生代路政中队长对丽水的交通文化饱含感情,无数交通人像他一样,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用实际行动为丽水交通发展加油助力。
从羊肠小路走向康庄大道,丽水交通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代代丽水人奋斗实干、担当争先,让“万山之都”“四塞之国”巨龙奔驰、千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丽水的交通精神也将随着一条条致富之路、共富之路,绵延不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