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吹过繁花渐开的南湖、当惊起的水鸟划过高炉遗存的天际,唐山,这座曾以钢铁浇筑筋骨的城市,如今在文旅融合中淬炼出刚柔并济的新生——南湖的潋滟春水漫过采煤沉降区,河头老街的桨声灯影唤醒千年运河记忆,唐山宴的袅袅烟火蒸腾着工业文明的温度。百度指数显示,2025年“唐山”关联词TOP5已从“钢铁”“煤炭”变为“南湖樱花”“工业旅游”“河头夜航”。从“钢铁洪流”到“生活锦绣”,近年来,唐山逐渐探索出“生态修复筑基、文化基因铸魂、科技赋能提质、产业融合增效”的转型之路,这种系统化变革重塑了唐山的城市气质。
空间重构:探秘城市绿肺的诞生
站在南湖公园龙山观景台俯瞰,霞光下,丹凤朝阳雕塑傲然矗立,垂柳与繁花编织的彩色花毯,正沿着沉降区修复形成的生态廊道蔓延,人们在此慢跑、骑车、打太极,一片悠然自得的城市慢生活场景。谁承想,曾经这片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由于开滦煤矿百余年持续开采,遍布着塌陷坑与矸石山,平均高度较市区低约20米,被称为“南大坑”。经过改造,如今已被碧波填满,成了候鸟的驿站、市民的会客厅,也成就了华北最大的城市“绿肺”。

南湖公园
在对“南大坑”的治理上,唐山分四个步骤推进:堵住排污口,埋设污水管网5300多米,把沉降坑的污水引到污水处理厂;建污水沉淀池,实现污水的分级沉淀,并将污水引入池塘北侧的香蒲、芦苇等植物区,达到自然隔离、过滤、吸附污水的目的;还清湖面后,再将原有分隔的污水坑打通,连成一个整体的大湖面,让鱼类、水鸟隐藏在湖的深水处或中心区,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修建湖心岛、游船码头、荷花池等景观,让南湖更加赏心悦目。
木栈道、景观小品只是生态修复的副产品,地下看不见的砾石、管道才是生态改善的“功臣”。2023年底,84万平方米的景区完成海绵化改造,南湖公园变成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海绵化改造后,景区绿地全部实现雨水灌溉,十余处水景观供水水源由市政给水切换为湖区供水,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48万立方米,工业遗产成了最生动的“教科书”。
时光折叠:运河水道穿越千年盛唐
随着暮色初临,河头老街仿佛被施了魔法,一场虚实交织的感官盛宴,足以让人再盛唐的时空中流连忘返。当画舫推开“河头”的第一道涟漪,运河两岸的百年建筑突然“活”了过来:光影交错中,白墙灰瓦、亭台楼阁化为幕布,玄奘西行、胡姬旋舞、街头故事、一生所爱等纷纷在光影交错的楼宇角落铺陈开来,目之所及,全然一幅盛唐版“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唐王东征》实景演绎是河头老街不可错过的精彩,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高句丽,曾在此练兵,演出重现了唐王李世民东征练兵、保家护国的恢宏历史场景。

河头老街
河头老街的前身是一条连接唐山和天津的水路运煤通道。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改造,河头老街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让老街与新景共生,打造出了文旅消费新场景,一跃成为京津冀周边热门打卡地。聚焦新业态,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河头老街先后获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等荣誉。
沉浸式感受盛唐美景成为河头老街吸引游客重要原因,为游客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多业态运营打造则让这里引领了文旅消费风尚。目前,河头老街除建有东征文化广场、唐山话广场等多个主题文化广场外,还推出呔商宴、老车柿集、水上市集、艺术街区等,融合了“食、游、购、娱、体、展、演”多元业态。
烟火可亲:舌尖上的非遗更有滋味
伴随着一声“来且了”(唐山方言:来客人了)的吆喝,就算正是踏入唐山宴的地头,在这座“能吃的博物馆”里,饹馇、十四王爷干烧鸡、棋子烧饼、泉水豆腐等唐山本地特色美食的色香味自不必说,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皮影主题包厢内,游客欣赏到传统的皮影戏曲;陶瓷工坊体验区,游客能制作自己的专属作品。一座集特色餐饮、民俗传承、文化展示、休闲观光和研学实践于一体的文旅商综合体,让非遗找到了最鲜活的生存方式。

唐山宴
在唐山宴里,每个细节都在述说城市记忆,地砖复刻滦州古城墙纹样、老电视墙循环播放陶瓷展纪录片,就连通风口都设计成矿井铁艺造型,唐山的工业记忆,此刻被烹制成舌尖上的乡愁。
据了解,唐山宴包含美食体验街区、民俗文化展区等多种主题的体验和展示空间,涵盖150多种唐山特色小吃和20多种非遗美食。唐山宴将活态博物馆与可消费体验店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新体验。自2018年开业以来,唐山宴人气火爆,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余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通过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品牌直营等方式,带动700多人就业,助力唐山美食文化传承,打造唐山文旅新名片。
如今的唐山,一面是从工业文明生长出的坚韧筋骨,一面是在文旅融合中绽放的柔软诗意。当春夜的露水浸润丹凤朝阳雕塑的基座,那些曾深埋地下的矿层,正化作托举新生的磅礴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夏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