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陕西科研团队助力青藏高原开展“太空育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47:00    

4月3日,一批搭乘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的高原特色作物种子,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完成交接,将进入地面选育阶段,3到4年有望选育出我国第一代“太空青稞”。

实践十九号卫星于2024年9月27日发射,当年10月11日成功回收,其新一代返回式平台具备搭载效率高、育种周期短的特点,单次任务可完成近千份种质资源实验。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介绍:“此次任务首次系统性搭载了青藏高原作物种子,这些种子经历15天太空诱变后返回地面。这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从平原向极地生态的纵深拓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此次搭载的高原作物由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农业农村局精心筛选,均为适应高海拔和强紫外线环境的优质材料。其中包括适应高温剧烈温差、抗病虫害能力突出的油菜种质材料2份各10克,具有高产性、生态适应性等不同特性的青稞种质材料3份各50克。

这些种子在太空环境中接受了宇宙射线、微重力等极端条件诱变,其基因序列可能发生改良,为后续选育抗逆性更强、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这批种子交接完成后,由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与陕西航天育种中心联合开展地面选育。

山南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所长达娃桑珠说:“山南是西藏青稞主产区,但传统育种周期长、突破难。航天育种技术为高原作物改良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地面选育,培育出更耐寒、更高产、更优质的新品种,助力农牧民增收。”

据了解,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把600多份植物材料送上太空,选育出了2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此次合作将建立“西安技术指导与实验分析+山南田间选育与推广”协同机制,为高原种子提供从太空诱变到地面培育的全链条技术支持。(记者 张梅)

相关文章

  • 陕西科研团队助力青藏高原开展“太空育种” 4月3日,一批搭乘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的高原特色作物种子,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完成交接,将进入地面选育阶段,3到4年有望选育出我国第一代“太空青稞”。实践十九号卫星于2024年9月27日发射,当年10月11日成功回收,其新一代返回式平台具备搭载效率高、育种周期短的特点
  • 西藏易贡:雨后春日美景 4月4日,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在雨后迎来绝美景致。云雾缭绕在群山之间,金黄的油菜花与森林、易贡湖、藏式民居、碧绿的青稞田相互映衬,宛如仙境。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4月4日,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在雨后迎来绝美景致。云雾缭绕在群山之间,金黄的油菜花与森林、易贡湖、藏式民居、碧绿的青稞田相互映衬,宛
  • 西藏拉萨市: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6.61万亩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官方2日公布,《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明确到2035年,拉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6.6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54.9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9674.5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0.
  • 不要捡!吃不得!近期正大量出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让“红豆”与“相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最近,成都掀起了“捡红豆”的热潮,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关键词发现,随着成熟的红豆树种子逐渐落地,不少成都市民纷纷前往成都市植物园等地捡拾红豆,将其做成文玩手串、耳坠、种子画等。▲社交媒体上
  • 最高法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记者罗沙)生产、销售伪劣农资犯罪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最高人民法院31日发布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据介绍,此次发布的4件典型案例中,有3件对被告人判处了五年有期
  • 市科技局调研科普基地建设工作 【来源:常德市科技局】3月26日上午,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胡军带队赴生命科学与健康教育湖南省科普基地、桃花种质资源库湖南省科普基地调研服务。 高职院生命科学与健康教育湖南省科普基地胡军一行参观了生命科学与健康教育湖南省科普基地、桃花种质资源库湖南省科普基地,详细查看各类科普设施,听取基地开展的教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