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具体评选结果如下: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一起来了解临洮县寺洼遗址——

△临洮县寺洼遗址全貌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的寺洼遗址是一个从新石器时期延续到青铜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遗址的面积约210万平方米。自1924年首次被安特生发现以来,寺洼遗址经历了多次考古发掘,特别是从2018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该遗址开展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起源与发展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核心议题。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独特而关键的视角。它承载着数千年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是解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的一把重要钥匙。

△寺洼遗址内出土的半山类型陶器
马家窑文化聚落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同时“围壕”内侧发现多处手工业生产生活区,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此外,该遗址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型聚落,首次确认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该聚落呈现出独特的布局,以“围壕”为显著特征,三重近方形“围壕”平行分布且直角转弯,形制布局极为规整。口部宽9米—11米,中外两圈深3米—4米,内圈深1.3米—2.5米。这种大规模的围壕建造,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绝非易事。

△寺洼遗址“围壕”内侧西北角发掘区
以“围壕”为界,在“围壕”内侧,内圈“围沟”内发现了陶窑、灰坑、房址、柱洞等诸多遗迹和大量遗物。附近区域也发掘出多处呈片状分布的遗迹群,有大量房址、窖穴、陶窑等遗迹,部分房址应属手工业作坊。结合同时期储泥坑、制陶工具、陶窑和烧制废品的发现,可以确定马家窑类型时期,内圈“围沟”及其内侧区域存在多处制陶区,且布局新颖,在马家窑文化中属首次发现。鉴于制陶规模较大、生产水平高超、延续时间较长,陶窑的集中发现,更是表明这里可能是区域性的制陶中心。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达到了史前巅峰,其彩陶艺术更是闻名遐迩。精美的彩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内圈“围沟”内侧还发现了同时期的石器加工场所,出土成套的石钻、石环半成品和废料。上述均凸显手工业生产在马家窑社会中的独特地位。
“围壕”外侧则有疑似“道路”、大面积“人工堆土”等遗迹。“人工堆土”局部似有夯打痕迹,与疑似“道路”均靠近“围壕”通道处。这在马家窑文化中也属首次发现,体现出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精心规划、丰富内涵和所达到的文明化程度。

△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
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中半山类型聚落的发现,具有独特的价值。半山类型遗存此前的考古发现主要是墓地,仅在青岗岔遗址发现过几座房址、陶窑和窖穴。本次在“围壕”内侧,发掘出一批半山类型房址、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与这一时期尚存的“围壕”共同组成了半山类型聚落的重要内容,填补了半山类型聚落发现的空白。半山类型房址内葬人的现象也属首次发现。半山类型大型聚落的发现,还对探讨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尤其是一些重要生业技术如冶金,以及绵羊、黄牛、麦类作物的传入和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彰显了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来源:新华社、新甘肃、《文博中国·甘肃临洮寺洼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