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看一个国家底蕴有多厚重、力量有多强大,一个重要观察角度就是人民的精气神。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
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是文化强国建设逻辑使然,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所需。《流浪地球2》、《长津湖》、《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电影屡创票房新高,《觉醒年代》、《人世间》、《山花烂漫时》等电视剧热播热传,青春版《牡丹亭》等戏曲演出一票难求,都充分展现出群众对优质文化供给的热情渴望。有评论称:“百姓不是不需要文化欣赏和消费,而是不需要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当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特别是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织互嵌,使许多人心理处于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在爬坡过坎的发展关键期,如何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抚慰心灵,已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小问题,而是关系社会精神风貌和思想底色的大问题。在这方面,文化可以发挥而且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社会环境越是变动不居,越需要通过刚健质朴的文化,熏陶培养大气敦厚的国民。
人是文化创新创造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文化才能繁荣兴盛。文化强国的大厦,需要千千万万的文化人才共同建造。一方面,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文艺和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只有增强紧迫感,用好指挥棒,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为文化建设所急、为人民群众所需的文化人才。
(编辑:狄英娜 孙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