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中国船舶719所”微信公众号发布《清明 • 缅怀 | 在路上……》一文,追忆黄旭华院士,作者为黄旭华身边工作人员黄秀梅。
以下为全文内容——
转眼间,院士离开我们近2个月了。这段时间里,记忆的闸门时时被打开,那些与院士相关的文章、照片、视频,连接起院士生前的故事、声音、背影......还有表情。回忆这么多年与院士交往的点滴,印象中最生动的,是与院士一起出差时,他调皮的样子,他生气的样子,他深情的样子……
黄旭华院士
作为黄旭华院士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些年,我陪院士(携夫人)外出录制节目或作报告,一起出过好多次差。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得跟他旅行一次。说的是旅行,其实是想说,在外出共行路上,有很多细节可以让你看清一个人。
跟院士一起行走,实际上,我也确实“遭遇”过很多的细节,让我知道,这位老人,在外人和媒体看到的“高大上”的外象下,也有一些一般人难以看到的小调皮、小可爱、小脾气、小焦虑。
黄旭华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黄旭华院士在广州
凤凰网记者在黄旭华院士领完全国道德模范奖返汉的机场候机室里采访完黄院士,在文稿里,第一次提到“调皮”这个词。
文章里是这么写的:当有记者问道,习近平总书记还和他谈了些什么,黄院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调皮,表示这是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黄旭华院士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归来被媒体包围
实际上,我也见识过黄院士的调皮。
有一次,也是在机场候机,院士夫人为院士挑吃的、为他端咖啡。这些事,院士夫人一般不让我们代劳。
“我最了解他的口味,知道他能吃什么、喜欢吃什么,还是我来好。”院士夫人说,“现在,我还拿得动,就不麻烦你们。”
他们夫妇俩都这样,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连对自己的女儿都是。
我跟院士聊天,说,李阿姨对您真好啊。
院士笑一笑,一脸的幸福。
黄旭华院士和夫人李世英
我想起在院士家的相册里看过的,那些院士夫人年轻时的照片,即便是放在今天,也还是洋气得不行,美得不行,典型的上海大家闺秀形象。我有些好奇,问院士:“院士,李阿姨年轻时那么漂亮,追她的人一定很多,你是怎么打败别人,将她追到手的?”
院士看夫人一眼,笑咪咪,很是得意。
然后,他说出一句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话:“我把她骗到手的。”
院士夫人有点难为情地一笑。我再问李阿姨:“您为什么选院士啊?”
李阿姨可实诚得多,说:“那时候年轻,他们经常一起出去玩,有时也喊我,我看他比较可靠啊。”
李阿姨说的“他们”,应该是那时候跟院士一样年轻的同事们。
我说,可靠的人多着呢,李阿姨肯定是知道他要当院士的。
夫人连连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我们都笑。
院士和夫人虽然都是八十以上的老人了,但心细,事事为别人考虑在前。2017年,到大连参加《对话》节目的那一次,节目录制前一天,张首席说好到院士房间商量一下第二天讲什么、怎么讲。晚上,我们去院士房间敲门时,只有院士一个人在房间。
问院士,李阿姨呢?
院士说,她出去逛了。
我说,这大夏天的,大连也没什么好买的呀,需要什么跟我们说呀。
院士这才说了实话,她怕留在房间不方便,影响我们商量事。
第二天,我们返程,在机场,院士将我拉到一边,跟我说悄悄话:昨天你李阿姨出去逛时摔了一跤,脸都青了,还不让我跟你说!
我一惊,赶紧去看李阿姨的脸,果然有一块小瘀青,顿觉特别特别愧疚。
李阿姨连连说,没事的,没事的,这个人啊,我叫他不要说不要说的。我要批评他。
院士一般是听夫人“指挥”的,但这一次,看得出来,他是着急了,心疼了。
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们当场想跟院士夫人“约法三章”:李阿姨,以后出门,得跟我们说一声,我们要陪着。
李阿姨连连抗议:不行不行,这不是没有自由了嘛。实际上我们知道,她还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院士夫人比院士小八岁。这种年龄差,我不知道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院士一直呵护着夫人,如果是,到了今天,就有些反过来了。我的感觉是,他们俩在一起,更多的时候,是夫人在照顾、呵护院士,有的时候,甚至是包容。
在院士耍小脾气的时候,夫人一般“不跟他一般见识”。院士领全国道德模范奖时,我正好在北京出差,约好陪他们一起回去。返程那天早早去接他们。一见面李阿姨就问,吃了没?我说,没来得及呢。
院士和夫人起得早,已经吃过了。
一路上,院士跟我们讲习总书记跟自己握手、为自己让座的过程,很是激动。到机场,进南航VIP候机室,还没找到落座的地方,院士就急着往右走。服务台在进门右手边。
“去跟她们说一声。”他跟李阿姨说。
我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以为他们提前约好了找工作人员有什么事。
“先把行李放下吧。”李阿姨说。
我们提着大包小包,我也建议先将行李放下,然后轻装去找工作人员。
我们都急着找空位。在进门的左手边,往里走,我们找到位子,将行李放下。院士的腿不好,走不了太远,不得已跟过来,坐下。
我正准备问李阿姨有什么事,院士突然提高了声音说:“人家还饿着呢!”
说这话时,院士气呼呼的。
我这才反应过来,院士是要找工作人员咨询早点的事。上车时提了一句,没想到,院士记着了。
看院士生气,李阿姨又好气又好笑,说,看这人,还生气了呢,她拿着好多行李呢,又不急在这一分钟。
不过很快,院士就“原谅”夫人了。两个人一起商量着,喝点什么好。
看着有些孩子气的院士,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院士生气、跟夫人耍小性子,原来,是心疼我这个黄家人呢。
黄旭华院士回家乡新寮留影
2019年初,我再陪院士出门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此前,他住了两次院,为眼睛,为腰。这一次出去,我发现,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主要是腰腿的毛病,比原来更严重了,走不了几步路,坐下再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有时想帮扶他,他要自己撑着起身,因为别人不知道往哪儿使劲,有可能帮倒忙。
行前,我们征求他的意见。时代楷模年终盛典,想请他做引述人,引出760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李阿姨担心他的身体,不太赞成他出门,但他说,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都点到他们,我不去不好。
这一次,我们为他申请了轮椅。武汉机场、首都机场,一路上,我们推着他,去赴那场盛典。
为了准备引述词,他将我们的内部通讯翻出来,看大家写的回忆黄群的故事,一笔一划,写了长长的发言稿。他就是这样,这么多年,坚持自己的报告、自己的讲稿自己写,让他审阅的文稿,也是一页一页地改,纠错。
想让他别那么认真都不行。
央视导演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原本建议他坐轮椅上台。但他不同意,说这不好,我坚持一下,没事的。他坚持要站着,4分多钟,拄着拐杖站在台上。为了风格统一,他自己写的引述词没用上。此前他都默记了好多遍,这一改,他担心记不住。晚上我到他房间的时候,他在用功,早上我去喊他们吃饭的时候,他还在用功。93岁的老人背台词,毕竟比不得年轻时候了。我告诉他有提词器,他说,还是背的好。
录节目的时候,提词器太远,看不清。好在功课做得足,他背了下来。我们都在台下为他捏一把汗。等他录完的时候,我们长舒一口气。
腰腿有恙的院士,一到了台上,一到了镜头前,还是那么帅气,那么有激情。
晚上吃饭的时候,看到院士很累的样子,我说还是应该坐轮椅上台的。李阿姨抱怨,说,他这个人呀,犟的呀!总不听我的,下雨都还要去办公室上班,我打雨伞送他去,再接他回来。我就担心他摔跤,他现在这样子,摔一跤可不得了。
可不是嘛。
其实有专车可以接送院士去办公室的,但他说就几步路,走走好。
还是不愿麻烦人。
我说,院士,天不好就在家休息呗。
他说,我去办公室好多事。
我说,别急,慢慢来。
李阿姨说,他都90多了,自然规律在那摆着,哪里能不急!
我知道李阿姨指的什么,瞬间心酸心痛。
黄院士与401艇
院士说,原来眼睛不好,看东西不行,我也就算了,不看了,去年做了白内障手术,什么都看得见了,才发现好多事要做,我怕来不及了,特别是当年那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不整理出来,等我走了,就没人搞得清了。
我一时无语。这个时候,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缓过来一些的时候,我征求院士的意见,我们派人来帮你清理吧。
他拒绝,好多手写的东西,只有我清楚,还是我自己来。
然后,他看一眼夫人,夫人也点头。
这时的我,像一个多余的旁观者。细读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再次看到那种令人温暖、让人羡慕的柔情蜜意,从93岁的院士眼里流出来,流向他牵手了60多年的爱人。
我想,那种写满了“爱情从未随岁月老去”的眼神,我这辈子是不会忘记的了。
来源 长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