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殿,1893年9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东岗镇东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丧母,7岁给地主放牛,要过饭,做过长工。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他从果树栽培中找到了生计,从此,他便和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从事果树嫁接等林业工作,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植树造林、果树栽培的技术。

石玉殿
1940年3月,林北县抗日人民政府成立后,分得土地的石玉殿,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党号召大搞绿化,石玉殿带领全家踏遍了东冶村的山岭沟壑,采种、开荒、育苗、嫁接,还免费为乡亲们嫁接果树,毫不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别人。1940年至1949年,石玉殿一家共植树3万多棵,并育成树苗25万株,全部送给群众把树苗栽到山上,还无偿给群众嫁接果树2.4万棵,石玉殿植树造林的成绩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1948年8月,石玉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石玉殿参加了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林县第二届劳动英雄模范大会,荣获一等模范和“植树能手”称号。1950年1月,石玉殿出席了平原省劳模大会,荣获全省“劳动模范”“植树能手”的称号。同年9月,石玉殿到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0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米丘林式的创造》的文章,介绍了石玉殿用无性繁殖技术改造果树的新方法,称他为“中国式的米丘林”,他的果树嫁接技艺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1952年春,毛泽东委托林业部门给石玉殿寄去500棵苹果树苗,他收到后非常高兴,挑自己家最好的地栽下树苗。此后,毛泽东又寄给他40根烟台梨枝条,他亲手嫁接后也栽种在自家地里。林县的土地上奇迹般地长出了苹果树,林县历史上第一个苹果园就此诞生。
1951年春,林县县委发出“改秃山变林山”的号召,石玉殿积极响应,他选取本村南沟一片从未长过树的荒山当突破点,在那里挖坑填土,栽植了刺槐2000棵,结果成活了1600棵,成活率达80%。石玉殿实践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群众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勇气。1952年9月,林县县委、县政府为石玉殿挂匾庆功,匾上写着四个大字“山区方向”。
1954年春,石玉殿当选为东冶村农业社社长。他带领群众苦干十载,在该村9岭、13山、16道沟的5000多亩的荒山上栽植用材林70万株、经济林25万株,实现了“松柏盖顶,用材林缠腰,果树遍沟凹”的目标。东冶村西有一条沟叫“风霜沟”,由于条件极差,沿沟的4000多亩土地屡遭风霜侵害,种不保收。在石玉殿的带领下,群众对“风霜沟”进行了绿化,根除了风霜灾害,实现了林茂粮丰,使“风霜沟”变成了“丰收沟”。1956年2月,《河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绿化山区的榜样》,向全省推广石玉殿的经验。石玉殿在全县大力宣传植树造林,总结出成活率高的树木栽培方法,培育出耐旱、抗寒、生长快的树种在山区推广,为全国的林业发展作出了表率。他多次荣获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林业部授予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还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
通过长期的实践,石玉殿深深地体会到,林业要大发展,人才要先行。在石玉殿等人的倡议下,1958年6月,新乡专署在东冶村创建新乡专区林业学校,也就是林县林业学校的前身,石玉殿担任校长,他以极大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林县林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石玉殿的园林技术》一书。他先后被聘为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树木改造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米丘林学会会员、河南省园林学会理事、河南农学院林业系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6年9月,石玉殿病重到北京治疗。住院期间,他仍不忘植树造林。他口述请人给《人民日报》写信,《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并加了编者按,号召全国各地群众按照劳模石玉殿的建议:适时选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1967年1月19日,石玉殿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儿子:“给组织上说说,现在国家缺木材,我死后不要做棺材,不要垒坟墓,要火葬。林县土地不多,少占一分地也能多栽几棵树。”他还对在场的社队干部说:“我活着没有完成林县荒山的绿化任务,死后要求组织上把我安葬到木皂寺,我要看着后人把它绿化。”石玉殿去世后,人们遵从他生前的遗嘱,将他的遗体火化,骨灰安放于木皂寺。他留给后人的遗物仅有两样:一把被他的双手磨得发亮的嫁接刀,半信封他亲手捡来的树种。
石玉殿辞世后不久,东冶村的群众自发在离村4里的苍柏翠林中间为他树立了一人多高的纪念碑。1984年10月24日,林县县政府决定,将石玉殿的骨灰迁至林县烈士陵园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