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宝珍

建隆制图
“一号管到底”节约挂号诊查费超690万元,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覆盖70%以上常用项目……4月2日,记者从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的“推动医改争先创优,聚力建设‘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福州市专场)上获悉,福州市深入学习推广“三明经验”,奋力打造省会城市医改的“福州样板”,一系列举措让百姓就医更省钱、更便捷。
开辟医改“新赛道”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结合省会城市实际,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深做实福州医改实践,积极开辟医改“新赛道”。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城市医疗联合体、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国家级试点工作,以及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省级试点等,全方位推进医改“强基层”等10余项工作,列入国家卫健委典型案例或专刊交流。2024年,全市千人均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84人、4.48人,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1.5%以上。
福州市通过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行多元复合式收付费改革等措施,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次均医药费用与“十三五”末相比稳中有降。落实各级各类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节约费用12.1亿元。近三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521项次,全面推行DRG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收付费改革,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增长。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福州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医疗资源优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省市共建,助力复旦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投入达47.26亿元;与福建医科大学共建孟超肝胆医院等。市县两级18家医院加入10家省属医院50个专科联盟,市属医院对县(市、区)总医院实施纵向分片包干,2024年市县医院共下派中高级职称医师3601人次赴基层帮扶,诊疗超10万人次。
福州市横向整合8家市属公立医院组建市第一、第二总医院,深化“九统一”管理,成立17个专科诊疗中心,33个临床医技科室实行“大科制”管理,管理成本下降550余万元。其中,2023年5月起,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牵头整合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实施集团化管理,改革满一年,妇幼院区就实现了分娩量增长26.9%,四级手术量增长28.7%;精神病院向现代化、高水平脑科医院转型,收治的市域外患者占比达34.5%;成员医院间、成员医院与总医院间专科互补,推出20个特色门诊,满足患者多样化就医需求。
福州全市设置102个全专联合门诊,21家二级以上医院与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联合病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小病慢病基层解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群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福清市推行“1+5+X”发展模式,构建“321”分层级带动发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24年,福清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9.56%,较“十三五”期末上升4.82个百分点。
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常住人口达22万余人,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财政投入近1800万元扩大业务用房面积。中心与省市属医院合作开展“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引入10余名专家定期坐诊查房,年均服务近8000人次。积极落实“积分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多项优惠,包括门诊医保报销比例提高5个点等。还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提供周末疫苗接种门诊及全科便民门诊等延时服务,设置“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等,让便民惠民服务“有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患者就医,该中心落实“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基层开单,上级检查”,上级医院共出具诊断报告1.5万余例,助力小病慢病在基层解决,疑难危重病有序上转。
创新便民惠民举措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福州市在医改过程中,聚焦患者“急难愁盼”问题。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推行“一号管到底”就诊便民措施,惠及患者近22万人次,节约挂号诊查费超690万元。
在市县8家公立医院28个病区试点免陪照护服务,覆盖床位1181张,累计服务患者3.1万余名。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影像资料共享,覆盖70%以上诊疗常用、高频、高值项目,累计互认4197万项次,覆盖3204万就诊人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10家、老年友善病区117个,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病床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累计建床3300余人次。
编辑: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