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盐道,“踢踏”的马蹄声与“喳喳”的脚步声交织,间或的有人轻轻细语,饱含岁月沧桑与坚韧的悠长乐章缓缓奏响……
站在北盘江畔陡峭的磨河山悬崖上,看着脚下汹涌波涛之上的高家渡铁索桥,听着水城区新街乡二台村老人们诉说百年光阴流转,那年那月那段岁月便在眼前舒展开来——
一条盐道串起的沧桑巨变
那一日,沿246国道一进新街乡,瞬间觉得神清气爽,道路整洁、房舍明净,树叶青翠、天空澄澈,空气都似乎清新了许多。

从乡政府一路向下,玉带一样的盘山公路蜿蜒穿梭山间,路边依山生长势如迎客的油桐树花开得正热烈,粉白的色彩在山野间招摇,十分抢眼。大约10分钟的车程,二台村便在眼前,远远望去,犹如一把巨大的椅子稳稳坐落在群山之中。叫二台,是因为这里从山脚上来,有磨河大山中一个相对平缓的大平台。
百年前,这里曾是黔地居民上云南下两广的必经之路,因磨河山陡峭、北盘江凶险,过江而来准备爬山,或是下山就要过江的旅人,均要在这里歇歇脚养足精神再上路。于是,这里便成了马帮、商贩的聚集地,时间一长,往来商旅众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市,许多农户也开始就地做生意,客栈、酒馆、糍粑铺、马店……一家挨着一家,越来越热闹,“店子上”的名字也就叫响了。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今天的二台村“店子组”,居于大平台最核心处。

在店子上,当年闻名一方、最数得着的是邓家开的“大马店”,不算自家仆役、护院,仅每天能接待的马帮、商贩就可多达一两百人。当年的老掌柜邓良方夫妇俩算是能人,年轻的邓良方异常能吃苦,从给马帮当脚夫背盐翻磨河大山挣银两做起,“别人一天才能背一趟,他能背两趟。”于是,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开了一间小马店,因为人实诚、讲义气,马店生意越来越好;而邓良方的妻子曾庆碧也是个能持家理事的人,给住店的人做吃食卖,给歇脚的人做糍粑卖……一来二往,马店越开越大,老掌柜的三个儿子也逐渐长大成人,老大接手经营马店,老二负责看家护院,老三协助管理,一家人分工有序,红红火火。
如今说起邓家大马店,七十余岁的胡九明还表示从小自己就听过其盛况,“这半山都是他家的房子,因有护院的保安全,所以驮盐、驮银子的人都愿意来他家歇脚,红火的时候光是手下做工的就有几十上百人。”

店子组边上就是当年的古盐道,沿着高耸的磨河山蜿蜒向上,宽处可两三人并排,窄处一人过也稍显危险,路面有石台阶亦有沙子路,偶尔还依稀在石板上看到马蹄印。因山势太陡,当时的人们用“爬江坡二台坡,剩点气气也不多”来形容爬山的艰辛,江坡就在二台坡下。
“这条盐道我小时候跟着我父亲走过。”胡九明指着盐道所在的磨河山顶方向告诉记者,那里当年还有个庙,过路商旅都会进庙烧香祈福,特别是祈求菩萨保佑上山下山、过河渡江平平安安。

相传,当时民间流传着磨河山藏有金银的传说,还有句提示的顺口溜——“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还在qiqi里”。其实真相是这座庙里供奉着一尊金菩萨,赤金用漆漆过外面看不出。这句顺口溜既说清了金银所在地,也混淆了视听。其中“上七里下七里”就是庙在磨河山所处的位置;而“还在qiqi里”“qi”,是指“漆”而非“七”,音相同字不同,顺口溜都是口耳相传没有文字,所以迷惑了他人,也防止了金菩萨遭盗抢。
盐道走到底,就是奔腾向东的北盘江。数百年来,高家渡口静静地躺在这里,看着江水湍急、旅人历经险情。《高家渡铁索桥碑》上记载:“黔山,险之国也,盘江之北有高家渡焉,考其源流,一出普安哮天龙,一出平彝(今云南富源)射唛河。二水交会于七甲。汹涌澎湃。两山峻峙,真天堑也。春夏之交,大雨行时,山泉百道争注,无其津涯。”
过去,当地人用竹子编成竹篾,从江的一头连到另一头,以此来牵引渡船。但是每逢雨季或稍不留神就会沉船,时有伤亡。
1875年(清光绪元年),借助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推行盐务改革,推动盐道建设的良机,水城厅通判陈昌言筹银,建高家渡义渡——铁索一根,命名为“普济桥”。
但“光绪三十年(1905年),岁在乙巳七月中浣,秋水涨发,一船漂没四十余人。”为此,安全起见,1906年(清光三十一年),水城、普安(今盘县)绅商发起募捐,聚集工匠和民夫数百人,于两岸盘炉炼铁建铁索桥,次年竣工。这座铁索桥长79.6米、宽3米,正身由椭圆形铁环扣起的17根平列铁链作底,再铺以54块铁拉板和若干木板;另外用2根铁链从侧相护,护链筑入桥两端石扶手内。
在过去的几十近百年中,这座铁索桥成为了人们运输食盐、布匹、茶叶等物资的最便捷、最安全通道,见证了二台坡的最荣光时期。
如今,铁索桥已经被旁边的更安全更宽敞的混凝土桥所替代。但在铁索桥的两端,还有九通摩崖石刻静静地刻记着那段历史,百余年的风吹日晒,石刻已经斑驳难辨,站在桥边,望着这些饱含历史的残破石刻,仿佛还能看到工匠们烈日下挥汗如雨、寒风中艰难跋涉,还能看到人们在桥上往来穿梭,谈笑风生、赶集贸易、走亲访友……
一户人家演绎的文脉传承
当年的曾庆碧用糍粑换取银钱,也在糍粑上作起了“大”文章,捏小动物、花草,捏祭祀用品。岁月如梭,技艺至臻,也传给了后代。
她的重孙,53岁的邓笔先就是新街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而新街面塑已被列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今天的邓笔先一家可以说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集大成之家。因为手艺结缘,他妹妹嫁给了画糖画、吹糖人的訾轩鉴;而同样画糖画、吹糖人的轩鉴姐姐訾燕米,又嫁给了糖画艺人陆大江。三门4人都在用手的艺术谋生度日。
在邓家“大马店”的旧址上,便是邓笔先家的小院。清明刚过的午后阳光明媚而不灼热,听到记者要来,他们专门摆出家什来给大家展示技艺。
树荫下,除了邓笔先用的七彩面团外,还有3口小锅里分别熬着麦芽糖,热气氤氲,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滋味。

邓笔先的姻亲兄弟陆大江正认真的观察着锅里糖块的变化,“化糖是最关键的一步,火候和时间都要把握得当,用温火化到可以牵丝的状态就可以了。”说话间,他手持装满糖浆的勺子,随着手腕的灵活转动,糖浆流出,以勺为笔、以糖作墨,在铁皮做成的画板上快速勾勒,三两分钟后画成型,粘上竹签再轻轻敲实,用小铲刀铲起,一条飞舞的糖龙便立在了眼前。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訾轩鉴姐弟紧随其后,待糖化好后,急速地团、捏、揉,随着手指飞转,一团团糖都变得圆滚滚的,均拖着一根长长细细的“尾巴”,“尾巴”中空可以吹气,随着气流传来,糖团越来越薄,再捏、揉、扯、抻,糖团变成了肚子、耳朵、眼睛……不几分钟,长耳朵的小兔子、抓耳挠腮的小猴子、扇着翅膀的大公鸡一一呈现,十分喜人。

“我从小就看到爷爷奶奶做糖画、吹糖人,都是些小狗、小猫这类的小动物,除了过年过节做来我们玩耍外,偶尔他们还会做来和其他人家换东西,补贴家用。”訾燕米说,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看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了。问起家传的技艺从何而来,因为家人也没问过、没说过,大家估计可能是从山东迁移来的訾家先祖带来的。
吹糖人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糖块化成糖稀都是近百度的高温,要趁着热温在手里捏成糖人,手要经历煎烤,心中要有图案,没有多年的功夫,难以手到擒来。訾燕米姐弟俩的手指都是厚厚的烫疤。
多年来,几家亲戚之间都是各自走南闯北摆摊设点,有经营基因的邓笔先觉得抱团发展更好,近几年便把大家召集起来,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将糖画带入了更广阔的市场。现在他们团队受邀到贵阳景区里现场制作文化商品售卖,生意很不错。因声名在外,就连酒店开业、楼盘开盘、商场活动等场合也都会时常邀请他们现场制作,增加观赏性。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团队的创作题材也在不断翻新,除传统的十二生肖、花鸟鱼虫这类主题外,新流行的卡通形象也都渐渐成为新宠。大火的哪吒、帅气的奥特曼现在都是他们的热销产品,“可以说这些现代元素为古老手艺注入了新活力,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喜欢。”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们的摊位前总是挤满顾客,很多人都被传统文化所吸引,有的还要求现场体验制作。“这门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除了制作,也会向客人们介绍这门技艺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和增加互动环节,让更多人了解糖画、吹糖人、捏面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邓笔先说。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扩大面塑和糖画的影响力,邓笔先和他的团队还积极走进贵阳的中小学校,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将这门传统技艺带到孩子们的身边。
他们会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制作糖画,从熬糖的火候到糖画的勾勒,每一个步骤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糖画制作的乐趣和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邓笔先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手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盐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非遗糖画传承了文明的厚重与温度,二者奇妙地融合在二台这片土地上,似乎正好映和着这方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
来源 微凉都
编辑 郭立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