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孙占锋)日前,市住建局研究出台了《长沙市市政工程装配式建造评价标准(试行)》等三项技术成果,率先建立道路、桥梁、管网、园林等市政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在近日召开的长沙市市政工程装配式课题成果宣贯会上,对《长沙市市政工程装配式建造评价标准(试行)》《长沙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装配式设计导则(试行)》《长沙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付指南(试行)》三项技术成果进行了宣贯,加快推进三项技术成果应用。

此次宣贯的三项技术成果由湖南中大设计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长沙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等长沙市市政工程装配式建造领域的高校、领军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编制,结合长沙市实际,从系统性、科学性、实操性等方面对长沙市市政工程的装配式建造领域全面开展研究,率先建立道路、桥梁、管网、园林等市政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助推长沙市市政工程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
《长沙市市政工程装配式建造评价标准(试行)》创新采用“单元装配率+专业调整系数+单元造价权重+加分项”的计算模型,对道路、桥梁、城市管网和风景园林等专业工程进行全面、规范、统一的评价。《长沙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装配式设计导则(试行)》明确从方案阶段融入装配式建造理念,提出“标准化、模数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原则与BIM技术全流程应用。《长沙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付指南(试行)》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BIM设计模型深度交付要求,明确了数字化交付标准,细化了模型精细度等级(LOD1.0-LOD4.0)与信息深度要求。
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长沙市还将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质安监管、验收结算、造价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管理、建材、装备、建造、评价、人才和市场等八大创新体系,提升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水平,促进市政装配式建造的市场化程度与行业整体效益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