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成都,繁花似锦。去年4月,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113个展园、3000余场活动、超千万游客参与,让“公园城市”的名片熠熠生辉。一年过去,这场国际园艺盛会的“余香”仍在延续,不仅为成都花卉产业注入新动能,更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加速转化。
世园会后,成都如何让“花重锦官城”的盛景从“此时开”到“时时开”?近日,记者走访成都世园会多个会场和花卉企业一探究竟。
余香释放
构建产销研旅一体化花卉产业生态圈
成都世园会期间,各个会场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若将会场比作“花”,盛会谢幕,但繁花却未凋零。
今年清明假期,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世园会主会场内,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每个月都会带孩子来,春天看郁金香,夏天赏荷花。”成都市民张女士说。
“我们保留了80%的展园景观,新增了亲子农场、露营基地等业态。”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运营方、成都园艺博览运营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园区地图说,最令人期待的是正在申报的国家植物园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珍稀植物保护、科研科普的重要基地。而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还将依托天府国际航空港的区位优势,引入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让这片“城市绿肺”同时成为“产业大脑”。
成都世园会的带动效应远不止于此。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主会场+分会场”联动,成都正构建产销研旅一体化花卉产业生态圈。
在温江分会场,金温江博览园已变身318数字农文旅产业园。走进智能温室,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大屏幕显示着每株苗木的生长数据。不远处,以川派盆景为特色的“城市会客厅”正在建设中,未来将集展览、研学、休闲等多元业态为一体。
在郫都区,曾经的世园会分会场已变身“花乐园·蝴蝶村”特色旅游片区。蝶语馆里,孩子们在观察破茧成蝶的过程;春光里商业街上,新婚夫妇在花艺工作室挑选捧花;连通青杠树、三道堰两个景区的绿道上,骑行爱好者穿梭而过。
新津分会场则选择“以会养会”,所有展馆建筑保留作为四川农博会永久会址,近期正在筹备春季农业展。而在邛崃分会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已吸引6所高校入驻,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研学基地。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花卉销售额达49.7亿元,同比增长7.6%;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增至34.66万亩,大型花卉企业达141家。
科技赋能
助成都鲜花销往全国各地
走进位于双流区的“海蒂的花园”,仿佛置身童话世界。上千种花卉竞相绽放,游客们拍照、选购,热闹非凡。“去年线下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线上销售额达2.4亿元。”成都世园会推广大使、“海蒂的花园”创始人邱亚敏介绍,以线上电商+线下体验模式,“海蒂的花园”展示销售上千种花卉植物,总销售额超2亿元,带动周边群众500人就业。
科技赋能,还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318数字农文旅产业园整合物联网技术,实现花卉种植精准调控。“我们引进12家农业科技企业,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花卉产业。”318数字农文旅产业园负责人说。2024年,温江区花木销售额达26.95亿元,数字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乘世园会东风,郫都区依托西南最大花卉苗木交易市场——春天花乐园优势资源,融合花卉、园艺、花文化、花生活、宠物等多元业态,增添新零售、电商直播、教育体验、旅游观光等功能,打造花卉交易集散新地标,建立西南首个花卉产业智慧信息平台,并链接成都和全国市场,助力3万品类的花卉、绿植、花器、资材售往全国各地,日交易额达500余万元。同时,郫都区还打造了“春天到家”电商平台,进一步丰富鲜花消费场景。
“大家对家庭园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花卉产业正在由传统的园林景观向家庭园艺转型。”春天花乐园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谭晟程表示,春天花乐园将大力发展花卉旅游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花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